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基于PLC 的铝板基除油液浓度检测与控制方案设计

来源网址:http://www.qc-cnc.net/

  1 碱溶液浓度检测的原理

  1.1 碱溶液浓度与电导率的关系[2]

  碱溶液,属于电解质溶液范畴。电解质溶液之所以能导电,是因为溶液中有离子的存在。当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时呈现出与金属一样的电阻Rs,溶液的电导G用其电阻Rs的倒数来表示:

  从式2中可以看出,当λ、δ为常数时,电导率S就仅是浓度δ的函数,而δ仅决定于溶质的分子量。当溶液浓度较低时,当量电导率λ近似为常数,故电导率 S与浓度χ接近线性关系。

  但在浓度较高时,电导率与浓度之间会出现非线性或双值关系。这是因为,电解质溶液的离子数量不仅与溶液的浓度有关,还与在该浓度下的电离度有关,当浓度增加到一定数值时,溶液的电离度减小,使离子总数下降,导致电导率下降[3]。

 

  碱溶液浓度对电导率的关系曲线,如图1所示。

  针对NaOH对应的曲线进行分析,可见碱液浓度对电导率值的关系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单值的,而是存在如下规律:

  1)当碱液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6%~18%(折合体积浓度约153~166g/L)时,对应曲线出现峰值,说明此时电导率值最大;

  2)当碱液浓度较低时, 电导率随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;

  3)当碱液浓度增大到一定值,即约153~166g/L后,随着离子的增加,由于正负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大,互相束缚使得离子运动受阻,从而出现了浓度增大电导率值反而减小的现象[4]。

 

 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体积浓度中心值为 35g/L的碱溶液,折合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%~5%的范围内,从曲线上观察,该范围对应的曲线是单调递增的。

  值得提出注意的是,温度对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,这是因为溶液温度不同,离子的运动速度会有不同。当温度升高时,溶液粘度降低,离子运动速度加快,在电磁场的作用下,离子的定向运动速度也加快,从而使得溶液的电导率值增大;反之,当溶液温度下降时,其电导率值会相应的减小。因此此,在对碱液浓度的控制中,对于液体及环境温度的控制,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方面,不容忽视。

  1.2 碱溶液浓度与比重的关系

  对于碱溶液、碱的混合液的浓度与比重关系的问题,相关研究通过实验测定与分析,取得了一定的成果。

  1.2.1 NaOH溶液的比重与浓度的关系

  通过分析NaOH溶液在20℃时浓度与比重的实测曲线[5]发现,其比重与浓度不是呈严格的线性关系变化,而是呈下列指数关系:

  1.2.2 NaOH溶液的比重与温度的关系

  随着温度的升高,NaOH溶液的比重下降,但浓度与比重关系曲线变化趋势保持不变。

  综上,在碱溶液浓度中心值35g/L、碱洗温度50℃~70℃的工艺条件下,存在如下规律:

 

  1)碱溶液的电导率和浓度呈单调递增趋势的线性关系变化;

  2)碱溶液的比重和浓度呈单调递增趋势的指数关系变化;

  由此,对多组分碱溶液浓度的检测,即可以转化为对其电导率和比重的检测来间接实现。

  2 浓度控制方案设计

  由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,对于碱性除油液浓度的控制,可以通过对其电导率和比重值的控制来间接实现。

  首先,设置两个被控量,分别为:

  1)电导率值,设为 X,以横轴表示;

  2)比重值,设为 Y,以纵轴表示。

  如图2所示,两坐标轴将平面区域划分为四个象限:

 

  在控制中规定,电导率值X在【a1,a2】区间内,被认为是工艺条件许可的正常范围;同样,比重值Y在【b1,b2】区间内,被认为是工艺条件许可的正常范围。

  由此,在上图中过四个边界点的矩形区域,就是被控系统的目标工艺浓度范围,在这里我们称之为“盲区”。即可认为,当检测值落在这个区域内时,系统是不动作的,而当检测值偏离这个范围时,系统将通过控制与调整,使其进入这个区域内。

  2.1 浓度调节控制策略

  在控制过程中,需要加入三种液体,以调节碱洗处理液的电导率值和比重值,达到对其浓度进行控制的作用:

  1)加入NaOH原液

  调节处理液的电导率和比重值,在本课题控制系统的工艺浓度范围内,NaOH原液的加入,将使电导率值升高,比重值升高。

  2)加入纯净水

  调节处理液的电导率和比重值,在本课题控制系统的工艺浓度范围内,纯净水的加入,将使电导率值降低,比重值降低。

  3)加入偏铝酸钠

  在碱洗处理液中,加入偏铝酸钠可以达到加入碱和Al3+的双重效果。因为单纯加入NaOH原液,会使得铝板腐蚀严重。碱性的偏铝酸钠的加入,既调节了溶液的碱性,又补充了混合液中的 Al3+,从而防止了铝板基受到严重的腐蚀。

 

  在控制实现方式上,NaOH原液和纯净水的补加,通过自动或手动控制均可实现,可以通过上位机监控画面中按钮或现场转换开关进行“自动/手动”切换。偏铝酸钠的加入,则是通过上位机输入补加量,下位机控制执行机构进行补加。

  2.2 浓度控制方案

  1)第一象限(Q1)控制方案加入纯净水,使电导率值降低,比重值降低,

  直至检测值进入“盲区”。

  2)第二象限(Q2)控制方案

  (1)第二象限一区(Q2-1):同时加入纯净水和NaOH原液(投入比例2:1),降低比重值,升高电导率值,直至检测值进入“盲区”。

  (2)第二象限二区(Q2-2):同时加入纯净水和NaOH原液(投入比例1:2),降低比重值,升高电导率值,直至检测值进入“盲区”。

  3)第三象限(Q3)控制方案

  加入NaOH原液,升高电导率值,升高比重值,直至检测值进入“盲区”。

  4)第四象限(Q4)控制方案

  (1)第四象限一区(Q4-1):同时加入纯净水和NaOH原液(投入比例1:2),升高比重值,降低电导率值,直至检测值进入“盲区”。

  (2)第四象限二区(Q4-2):同时加入纯净水和NaOH原液(投入比例2:1),升高比重值,降低电导率值,直至检测值进入“盲区”。

  3 软件系统控制流程

 

  控制系统包括系统初始化子程序与浓度控制程序,系统初始化子程序流程如图3所示:

  初始化子程序有两个主要的作用:

  1)设置电导率X、比重Y等工艺参数。如图4所示,其中:

  a为工艺要求的最佳电导率值,a1、a2分别为工艺允许电导率下、上限值;

  b为工艺要求的最佳比重值,b1、b2分别为工艺允许比重下、上限值。

  2)定义“盲区”范围,设置状态标志位。

  浓度控制程序,依照如图5所示的流程进行。

 

  在对碱性铝板基除油液浓度的检测与控制过程中,还必须考虑到温度的影响。通常情况下,温度越高,除油脱脂的速度越快,但温度过高,一方面会加速碱液对铝板的浸蚀,另一方面将会造成能源消耗的增加;反之,若温度过低,将导致脱脂速度过慢,显著延长脱脂时间。

  由于该线碱洗温度为50℃~70℃,在此工艺条件下,以将温度控制在60℃为控制目标。

  4 结论

  本课题是 PS 版生产线表面处理段调送液系统改造项目,主要为研发适用于工业现场的基于的表面处理液浓度、温度及液位的自动化检测与控制系统,以改变目前人制的现状,提高控制的实时性与准确性。

 

  课题采用 SIMENS 公司的 S7-200 系列 PLCCPU226作为现场控制单元,采用PC机作为上位计算机,运用STEP7-Micro/WIN32编程软件建立对下位机 PLC 的控制程序。

  上位机,应用组态王软件设计人机交互界面,实现了对处理液电导率、比重、温度等工艺参数的实时数据、变化趋势曲线,现场各泵、阀门的控制状态以及储箱液位的实时监测与控制,并可实现在线的参数修改和控制方式转换等功能。

  参考文献:

  [1] 岳智勇.除油液结垢对PS 版质量的影响和解决办法初探[J].印刷质量与标准化, 2001(2):26-27.

  [2]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.简明化学手册[M].北京:北京出版社,1980.

  [3] 王兴刚,李金海.电磁浓度计在纱线丝光碱液浓度检测中的应用[J].世界,2003,(1):20-23.

  [4] 李福刚,王永臣,夏吾勇.碱溶液浓度的自动检测[J]..沈阳化工学院学报,1977,Vol.11(1):18-24.

  [5] 吴金水.碳酸钠、苛性钠及铝酸钠溶液的比重与其浓度和温度的关系[J].轻金属,1979,(3):16-23.

  作者简介: 赵鸿雁(1980-),女,天津人,讲师,硕士研究生,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、印刷工程。